支撑材料

课程思政案例展示

返回

预防保健生活化,传承中医在路上

发布日期:2022-11-20 作者: 来源: 点击:

预防保健生活化,传承中医在路上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章节名称: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第二节 治未病

知识点:治未病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熟悉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中医理论自信和专业自信,提高中医养生理论的实践运用水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及中医养生文化,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助力健康中国。

教学内容

本知识点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第九章养生与防治原则中,包括治未病的具体内容。教学的重难点: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内涵及生活中的实践运用。

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通过课前观看慕课视频及制作思维导图,夯实中医治未病思想,培养高阶思维能力。通过话剧表演向同学们展示中医学中的预防思想“治未病”在抵抗疫情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布置小组作业,梳理古代“治未病”文献,进一步巩固课程知识点,树立中医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看慕课视频及制作思维导图,夯实中医治未病思想,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观看视频:让同学们在课前观看知到“治未病”慕课视频。

思维导图:布置课前小组绘制思维导图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维导图制作并展示。

二、通过话剧表演展示中医学中的预防思想“治未病”在抵抗疫情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切入知识点: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亦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甚为相合。

剧情背景:清代乾隆年间,民间突然爆发时疫,但尚未有疫情流行于宫中。

【太医署】

宫女1:江太医在?

小太监1:江太医此时不在,但是要配给各宫娘娘的艾叶已经备好了。

(两个宫女谢过小太监,正准备要拿过那艾叶,突然听见一个小太监在外面大叫着)

小太监1:怎么了,怎么这般慌张。

小太监2:不好了,储秀宫的高贵妃娘娘,她好像·····染上时疫了!

(此时江太医进门,听了小太监的话,忙跟着小太监2去了储秀宫)

【储秀宫】

(进宫门之前,他嘱咐小太监2)

江太医:告诉所有人,贵妃娘娘接触过的所有东西都先别动,储秀宫的所有宫女太监都别出储秀宫,每个人都用丝巾掩住自己的口鼻,明白了吗?

(小太监2点头,去通知了,江太医又对跟他一起来的小太监1说)

江太医:去拿些艾叶赶紧到这储秀宫来先烧着。

(小太监1走了,江太医先是用白丝巾把自己的口鼻掩上,又带上了白布手套,才进了储秀宫)

江太医(眉毛皱着):看娘娘这症状,正是民间这时闹得正凶的时疫啊

(江太医问大宫女)

江太医:娘娘最近可接触了这宫外的东西?或者,储秀宫里是不是还有其他人跟娘娘一样的症状?

容嬷嬷:确实是有!娘娘的贴身宫女晴初前段时间也是说自己不舒服来着,娘娘便让她这几天先在自己厢房里休息。没过几天娘娘就像现在这样了。

(后来江太医跟着大宫女一起又去看了晴初,确定了她也感染了时疫。)

江太医:容嬷嬷,烦请您把晴初的整个厢房都封起来其他人一律不得进,而且在她的房间里每日都要熏艾叶,晚上用酒擦拭她的所有东西,有些东西能烧就烧,娘娘宫里也是一样,且娘娘与哪些宫的娘娘交往较多,臣要去她们的宫里请脉看看。

(容嬷嬷向江太医说的仔细,他后来又问了那几个宫里的宫女太监,确定了疫病源头是

晴初几个月前出宫回家一趟带回来的几只金银簪子。)

【储秀宫】几个月后

(江太医给床上的高贵妃把脉,此时的高贵妃疫病已消)

江太医:臣方才诊过脉了,娘娘脉象稳定,就是大病一场后伤了元气,还需要开一些药,补补元气啊。

高贵妃:那您看看本宫该吃点什么好。

江太医:按照臣开的药方,辅以由有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等多种中药制成的四君子丸,娘娘也可以平时熬些参汤喝,但最好别用那种老人参,容易虚不受补,用些西洋参即可。

(完)

提出问题:从江太医的那些行为中能够体现中医“治未病”原则的哪几条具体内容?

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得出答案:

“配给各宫娘娘的艾叶”——未病先防中的“避其邪气”

“各宫娘娘因为时疫也减少了来往”——既病防变中“防止传变”

“汪太医向高贵妃开的补气药方”——愈后防复

三、联系当下,展示“治未病”思想在当代新冠疫情大背景下的具体实践,将课程知识与当今实事相结合,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了解在2019年新冠疫情到来之际,中国对待疫情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分析中国是如何控制疫情,缩小疫情,并通过本次新冠抗疫中中国取得的成绩与西方国家对比,进一步阐释中医预防思想的全面性和优越性。

未病先防:在湖北省武汉市爆发疫情后,武汉市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城”。

“封城”是为了中国限制人员流动后,迅速识别、隔离、治疗确诊患者,切断病毒传播链条。这其实都是中医“未病先防”中的“避其邪气”一条。

中国的新冠疫苗用了最快的速度研制出来,其实正对应着“未病先防”中的“药物预防”。

既病防变: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以极快的速度确定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粪口感染,于是发布消息告诉全国人民少聚会,减少对外出行。,这些对应着中医既病防变中“防止传变”一条。

愈后防复: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在治愈后是有可能出现复发情况的。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充足睡眠,饮食清淡,日常开窗通风,尽量不出门,都是中医预防思想中“愈后防复”一点。

与西方国家的疫情防控对比:

从上面每十万人中因新冠而去世的占比图中我们可发现中国(China)的占比同西方国家的占比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占比这么高?其实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预防思想。

四、布置小组作业,梳理古代“治未病”文献,进一步巩固课程知识点,树立中医文化自信。

小组作业范例:

早在《内经》就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为后世医家对中医预防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备急千金药方·论诊候》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是中医学最早的三级预防概念,亦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甚为契合。

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顺时养生原则。而《内经》重视精神调养,要求做到“恬惔虚无”胸怀开朗乐观,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对于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促进病情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既病防变”,《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谓“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以及“先安未受邪之地”,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以控制传变的防治原则。

对于“愈后防复”,《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要注意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阴阳平衡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如《素问·热论》在论述热病的护理与饮食禁忌时提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思政点睛:

在当下疫情的大背景下,我们中医人有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与国家人民合力抗击本次疫情,并为之后的时疫发生做好充足准备。本案例通过小剧场的创新形式,了解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兴趣,使学生更深刻体悟到“治未病”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性,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护”的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当前疫情相联系,进一步体现出“治未病”思想的超前性和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指导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专业自信和职业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