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中医
1.与大自然中的中医的初识
那是2020年高三的第一个学期,紧张的高考复习刚刚开始,日复一日的刷题训练,离不开桌椅。就这样久而久之地坐着,在一次羽毛球比赛时左腿霎时像被无数针刺般,强烈的电流感让我的左腿无法动弹,甚至于第二天起床难以坐起,妈妈见状,立马叫上爸爸带我到了安徽怀远的一家中医馆。我本想去医院做核磁共振罢了,但妈妈说这家中医从爷爷辈时治病就在这里,我便默声了。当那位中医摸了我的后腰处说“这是轻微腰椎间盘突出”时,我只觉着一丝可笑——我才17岁啊!以至于后来即使贴上了“祖传秘方”膏药,我仍坚持去做了核磁共振。但当最后的结果与那位中医说的无异时,我不再将中医归于玄学,我反而更想接近它、熟悉它。
我仍然记得,那中医馆整体分了前中后——前屋是用来问诊的;中屋是用来生活休息的;而那后屋,一片“草地”,屋角处放着两个火炉,几张晒满草药的桌子,屋边还有个大棚,白茫茫的雾气阻挡着视线,让我无法对棚中一探究竟。当我看着眼前的“草地”时,我知道那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我轻嗅屋里飘散着的中药草香时,我知道,中医是大自然的。
2.中医起源于大自然
大自然与中医的联系当从中医起源开始。中医起始于原始社会而逐步形成于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在汉代以后全面发展。前有神农尝百草,开始了人们对中草药的研究;后有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中医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坚持“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等理论;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活动具有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中医学是在大自然中产生与发展的。
2.1大自然是中医形成与发展的仓库
大自然给予中医的宝藏其一:中药材。《纲鉴易如录》记载:“民有疾,未有药石,炎帝以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相传,神农曾亲尝百草,发明草药,为人治病,被尊为祖国医药的创始者。传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鞭打各种药草,就能显示药草有无毒性,功效如何,寒性还是热性,据此取有用的药草为人治病。到了汉代,汉人托名神农著成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中收载药品3065种,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提出“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药物以及相关理论知识不仅是先辈们不断探索而来,更是大自然的馈赠。
2.2大自然是中医形成与发展的灵感缪斯
大自然给予中医的宝藏其二:效法自然,理论实践。大自然是神奇诡异的,又是威力无穷的,其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都无不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灵感。许多中医学知识正是古人通过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长期观察而逐渐地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其中不乏在实践中向自然学习、效法自然的结晶。比如《内经》中提到的:“提携天地,把握阴阳”;“法则天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冬气之应,养藏之道”;“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等观点,每一个与自然都有着莫大的联系,这就是中医效法自然的体现。
2.3大自然是中医养生与诊治的指导老师
大自然给予中医的宝藏其三:对人体生理的养生、病理的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在《黄帝内经》中,把天地、上下、阴阳、气血、左右、水火等包容在一起来论述人的生理、病理,并据此来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它把人体的任何一“藏”(脏),都融入到了外界大自然,而成了其中的一份子。因此它说:“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又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其中,“得道”的“道”,即自然法则和规律,也正是《内经》所主张的我们应当遵循和效法。而孙思邈所提出的“太上畏道”,同样是这个意思。作为中医的学习者、传承者,我们只有敬畏自然,才能够去模仿自然、效法自然。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说过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其中有一条便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其相关因素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类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对自然的依存与适应关系称为"天人相应”。
2.3.1天人相应——顺应大自然中的四时变化
例如,由于自然界四时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规律,所以当万物顺应这一规律时,就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过程,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之进行适应性的调节。盛夏天气炎热,人体气血运行流畅,阳气旺盛,脉象多浮大,皮肤腠理开张,津液外出而多汗;隆冬天气严寒,人体气血运行稍缓,阳气偏衰,脉象多沉小,皮肤腠理致密,津液趋下而多尿。这种适应性的生理变化,既维持了人的恒定体温,也反映了冬夏不同季节与人体气血运行和津液代谢的密切关系。在现代,运用了脉象仪对人体一年四季的脉象进行跟踪观察,也发现了脉象的四季变化情况,提供客观证据证明了人体生理活动会受到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必须运用四诊方法,把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结合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强弱、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等,综合地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结论。再者,中医学在养生防病中,同样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此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使精神内守,形体强壮。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病。在治疗疾病时,要做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并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这些都直接反映出大自然对中医学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
3.效法自然,首先尊重大自然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天"就是大自然。中医的所有活动,包括养生及诊治疾病,都要考察是否符合“天之纪”。由微至巨,我们应当坚持绿色出行、节约水资源、购物使用环保布袋;还应当做好生产造成环境污染的防治、防止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截止到2021年11月,我国共完成造林707.4万公顷,森林抚育851.9万公顷,治理退化草原666万公顷以上,这其中就孕育着中医的资源宝库——中草药材。
面对一张潦草得不能再潦草的处方,是谁手执一把手术刀,用凌乱的不能再凌乱的风,对着四季的缺陷,剖开红润润大地的心脏,合了又缝,缝了又开,坚持用诗意的真与爱充填破裂的伤口,让风景的美敲打感知里的每一根神经,让花开的娇嫩水润一团团春梦,让山河的流殇构筑人类的血昹沸腾,让高山的仰望吻舔白云的芬芳,让人类屹立成上天的模样……大自然与中医,就像母与子,大自然母亲孕育涵养了中医千年,而作为中医的学习者与传承者的我们,应当将尊重与呵护赠予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