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材料

课程思政论文展示

返回

千禧一代的中医情结 李常心悦

发布日期:2022-11-20 作者: 来源: 点击:

千禧一代的中医情结

近几年,央视出台了一系列优质的文化综艺,从《中国诗词大赛》到《朗读者》,它们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爱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古朴的水墨丹青、诗词歌赋,以及台上粉墨登场的生旦净末丑,这些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东西,抚平了现代人内心的浮躁,使他们以一种宁静卓然的态度去面对尘世的喧嚣。

中医无疑是各项传统技艺中独具特色的一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这些与哲学挂钩的思想为中医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神农尝百草、扁鹊饮上池之水、董奉百里杏林等一系列故事,更是将中医上升到了一个传奇的高度。在这股红遍大江南北的传统热中,中医这门神秘而传奇的技艺自然吸引了无数眼球。

在人们以往的刻板印象中,中医似乎一直是老年人的“游戏”:从坐诊的白发苍苍的老医生,到拄着拐杖颤巍巍登门求诊的病人,无不昭告了这个行当分明的年龄组分。而如今,在年轻人浪漫的秉性中,这种苍老被赋予了另一个层面的特殊意义。一些著名的老中医往往被想象成与世无争、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他们手扶长髯,皱眉思索,继而起笔挥毫,自笔尖晕开了一味味本草,天南星、半夏、沉香、相思、青黛……这些优美的中药名称,细细读来,唇齿间便萦绕着草木的芬芳。当患者拿着墨迹未干的方剂走入药铺,伙计拉开一排排的药柜,木头的碰撞声中飘来清奇的药香,这样的过程使看病变成了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历。这是西医所没有的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刮痧、推拿,喜欢上了菊花、枸杞等一系列养生产品,即使没有所谓的“科学”证明这些措施有效,他们也乐此不疲。

年轻人为什么会喜欢上养生?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加班、熬夜、“996”成了许多人生活的常态。千禧一代面对高考的压力,或是进入大学后对就业和学业的焦虑,也无可避免的常常要“修仙”。网络上那些铺天盖地的关于脱发的段子,其实正是青年人担忧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侧面体现。过劳死、20岁青年立遗嘱的种种报道,在让年轻人恐慌的同时,也让他们试图通过养生这一手段来换取内心的安慰。

至于为什么年轻人纷纷选择中医,除了中医一贯给人的印象外,青年人的心理因素也脱不开原因。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病人一进门,先是仔细观察他的面色,再静下心与之交谈,耐心细致的询问对方身体的种种状况,然后摸一摸脉象,病情已掌握了七七八八。相比西医动辄便采血化验、与机器打交道的诊病方法,中医的治疗无疑带了更多的人情味。西医院里永远散不掉的消毒水的味道,在中医院变成了弥漫在空气中的浓郁艾香。中药的取材大多来源于本草、动物、矿物等自然意象,它的治疗手段更温和、更原始,像是进行生命间的对话,用生命去换取另一个生命。年轻人便在这种中医文化的恬静中返璞归真。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些人再不愿意承认,中医早已成了一种文化在中华民族血液里根深蒂固。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中医的影子,这种文化像是体内的毛细血管,早已深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小时候开始,父母就告诉我们菊花清热解火,嗓子疼要多喝点蜂蜜;偶尔舌头上起了个红肿的泡,家里人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上火”这一中医概念。这些古老的文化字符已经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在人们口中代代相传,对我们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纵使是不信中医的的人,也能脱口而出这些字眼;即使是不懂中医的人,也会告诉自己的子女:上火要用金银花或莲子心泡水,冬天要多喝点红糖姜茶。古老的中医文化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将会绵延不断的一代代传承下去。

为了进一步了解千禧一代对中医的看法,我给一些非中医专业的朋友发了调查问卷。说实话,在制作问卷时,想到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对中医负面的言论,以及电视广告上打着中医旗号弄虚作假的骗子,我本以为这次的结果会不尽如人意,甚至做好了被冷嘲热讽一番的准备,然而,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近87%的同学认为中医有一定科学性,有74%的同学相信中医可以有效治疗疾病,超过六成的人会在生病时依据情况选择中医或西医,而不是只有西医治不好时,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选择中医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比起一些老年人对中医的盲目相信,年轻人正以一种更加理性、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中医。有好几位同学在问卷最后提出了对中医的意见,如要积极改变国人对中医的看法;如要中医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以现代科学为一定程度上的依据;又如要多吸纳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这些留言切中肯綮,面面俱到,无不体现着当代青年对中医的认识和思考。

最后,我想说一说自己与中医的故事。

传说李时珍出生在医药世家,他的父亲不满医生的地位低下,便不让他继续学医,而是专注于科举,日后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偶然有一年,李时珍生了一场大病,备受折磨,辗转难愈,过了许久才有了起色。事后,他不愿让百姓遭受同样的罪过,便决定弃儒从医,要求父亲教他岐黄之术。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只是不如他这般崇高。小时候我脖子上长了个特别大的瘤,看起来很是可怖。县里的小医院看不好,只说没见过这种病症。最后换了家医院,喝了一段时间的中成药就好了。想来也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只是县医院的医生医术实在不精,徒添惶恐,把人吓出一身冷汗。那时我就在心里暗下决心,庸医误人,害人害己,今后还是自己学医为好。

原本想当个外科医生,后来阴差阳错的与中医结缘。它与我之前接触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同,没有严谨刻板的公式,没有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客观论证,看起来不免有些“不靠谱”。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接触到了“任督二脉”、“阴阳五行”之类在武侠小说中常常见到的名词,颇觉新奇有趣,又不禁感叹起了古代先人的智慧。与科学相比,中医更像是由经验和技艺派生出的一门艺术,他们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但完整详细、行之有效,而且在几千年的时代变迁中一直流传至今,实属世界医学史之难能可贵。

我的经历和体会,也算是当今千禧一代对中医认知的一重剪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