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的中医情结
我的祖母,作为曾经的西医医生,在下岗那年,没有对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忿,而是选择学习中医知识,开始另一种方式行医。在其身边长大的我,当别的同龄孩子在门外嬉戏打闹时,陪伴着我的,就是淡淡的艾香。烟雾缭绕,安静燃烧。一艾传阳,也将中医的萌芽,种植在了我的心里。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中,祖母拜访各地的中医名家,参加一些中医研讨会,并在学习途中偶遇中医外治圣手林杰老师,与其投缘,遂拜师学习。受林师于祖母的影响,我的母亲,舅舅等人,都开始跟随祖母的步伐,步入中医之路。此后,每天清晨,唤醒我的,往往不是闹钟,而是家人们诵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的读书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除了《黄帝内经》外,我最早,也是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大医精诚》一文。祖母习有所成后,顺循她与师父“天下无病”的大愿,开始开办“天下无病”家庭医生培养计划,传授中医知识,誓愿每个家庭都能有一位家庭医生,用中医知识,使家庭健康幸福。每次开课,每位学员手中都会手拿着《大医精诚》,朗朗诵读:“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我也曾在学习闲暇时,坐在其中,共同诵读这篇经典。这种大爱无痕、凭心做事、靠德做人、尊重生命、热心助人的大医之心,让我再次对成为一名医生,成为一名像孙思邈所说那样的大医心怀憧憬和期望。
再一次有这种期盼,是今年的暑假。我有幸跟随祖母随其团队,前往青海玉树,这个曾受磋磨但仍然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城市,参加“明日共益”义诊活动。刚下飞机,还没开始义诊,一群医生就被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击倒了。但没有一位因此停下脚步,即使身体不适,也每天坚持到岗,有一部分甚至需要再次步行前往更高海拔的山上,给寺庙里的和尚与尼姑进行治疗。2010年4月14日的那场7.1级地震,几乎使这个城市化为灰烬。9年来,城市发展了,生活幸福了,但人们身体和心灵的伤痛,却不是能轻易消失的。义诊期间,我看到很多在地震中腿部折断的人,加上高寒天气、生活条件简陋、低气压造成的食物偏好,关节炎、肠胃不好等,是其中的主要病症。在仅有的条件下,医生们选用针灸、艾灸、膏药、开方等中医方式,尽可能的给予他们帮助,减轻他们身体上的疼痛。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一个15岁的小尼姑,懂事之后听力就不知为何逐渐减退,现在只能听到妈妈的声音。在一周时间里,祖母每天在她的小肠经,胆经,三焦经上施针、推拿,几乎每次来,都能看出她的新变化,疗效也十分明显。走之前,小姑娘和她妈妈还让翻译告诉我们,希望我们明年还能去,她会等着我们呢!看着小姑娘腼腆的笑容,这种能帮助人,给人带来快乐的感受,更让我感慨中医的博大,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
于是,怀着这份期待,我步入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大门,成为了一名千禧年代的中医学生。
我只是千禧年代中医学生其中的一员。
但我相信,一定有许多千禧年代中医学生,是和我一样怀揣着那颗对中医的喜爱和向往,来到安中医,来到这个向往的生活。
中医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一直处于玄之又玄的高高殿堂上,虽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但日常接触更多的还是西医,一生病感冒,就是去打针、吊水、吃药。中医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距离。但实际上,我们与中医息息相关,近年来的“养生”热潮,更是在当代青年人中掀起一股中医热。保温杯里泡枸杞,已经成为年轻人口中网络热词;阴阳五行、精气神、把脉等中医名词,也都耳熟能详。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找中医来接受治疗和调理身体,因为当代青年,由于学习、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衣食住行方面不太注意等等原因,头疼脑热、颈椎病、高血压,各种疾病和身体隐患让大家身心疲惫不适。这些慢性疾病往往是西医所无法彻底解决的,但也正是中医的特色之处。有人说中医治病很慢,没有西医见效快。但慢工出细活,通过一次次的调理,针灸、推拿、拔罐、艾灸,将体内的邪气逐渐驱除出来,修养元气,补足正气,还给自己一个健康的体魄。最重要的是,即使是使用中药,只要是选用正规的药物,其中会对人体所产生的毒性和副作用都会少很多。青年人作为初生的太阳,必须要重视保健,尽量减少年轻时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对我们的未来和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好处。
对于千禧一代的我们,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并重点强调了要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这无疑是给我们千禧一代中医学生一个巨大的鼓励,证明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也使我们有了激情和信心,更好的学习中医,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此外,很荣幸体验了安中六十周年校庆,见证了这个奇迹。活动时,作为中医学院的志愿者,我负责签到,在这时,我看见了许多我们的老校友,有的都是六七十岁高龄,但仍然拄着拐杖,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学校,见证这份骄傲与自豪。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位老校友,在午后我们的空闲时间,他坐到我们面前,亲切地询问我们学习中基,中诊的情况,并给我们指出其中的一些重点和临床中的一些病症讲解,使本远离临床实症的我们,也能有了些许了解,能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内容。
身为千禧一代的我们,本来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带着不同非凡的光彩;作为新一代的中医传承者,我们身负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辈中医人,必当谨记至精至诚之责,心怀惟是惟新之任,使中医在新时代,再一次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