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医门,做好中医人
中医一班 饶俊杰
〈1〉论文摘要〔1〕:本文结合当下中医学生对中医和自身的责任存在疑惑而写,多方面利用了现有教材与互联网知识,总结得出了何为新时代的中医学,中医人,并结合中医目前的形式,对两者进行了思考,最终得出了几个相对可行的方向。
〈2〉关键词:责任 时代 精诚 对接
〈3〉序言:如今,我们已经迈进了安中医的大门,并成为中医的一份子,但是关于何为中医学,何为中医人,以及中医药目前的状况,我们该如何做必仍有不解。鉴于此,我进行了一番调研,引用了“应届毕业生网”“百度百科”“知乎”“中医中药网”《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的文献和片段,写就以下论文内容。
①何为中医学
1.1从中医的历史来说:中医源于上古,横跨千年而不朽。其产生于实践及生物本能。上古时期,人们已经学会以砭石草药缓解不适,更是有了开颅手术,且从患者遗骨看出,其还存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2〕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来认知,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人们自古便认识到医疗保健的重要性。而“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余毒”的记载,仿佛又是之后中医发展的真实写照。不仅为中医人探索与实践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医在康庄大道上远行的坎坷缩影。中医的发展经历望闻问切手法的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的提出,以及医德理念的提出,最后的药学大发展等。虽然在近代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质疑,排挤,但其仍在蓬勃发展,是充满活力的学科,是被实践所认可的充满人情味的伟大学科。中医历经磨难而生,说明其存在即合理。
1.2从中医的学科属性来看:“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医学科学,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我国各民族医学的总称。”〔3〕“中医学……具备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的高层次研究型医学人才。”〔4〕正如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所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质疑中医的人,首先要质疑这几千年来的实践,都应该质疑几千年来治好的病人,都应该看到,中医对世界医学的贡献。说中医是封闭学科的人,更应该看到,中医包罗整个中国和世界的药物。如西(美洲)/东(日)洋参,金鸡纳,丁香等等。诸如我国绝大数学科一样,从中医的实践性,实用性来说,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中医确有不足,但也不至于不堪。
1.3着社会公知变化以观:社会对一个学科的看法的演变,往往为一个学科发展的境况与前景的体现。历史上,人们对中医尊崇无比,当然,亦无其他有力的医学能与中医相匹敌。但到了近现代,竟频出中医废存之争。甚至在五次中医废存之争中,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是独占四次,而最近的一次,居然是2006年中南大学某教授引起的〔5〕,这就让人有点大跌眼镜了。在近代思想传入,西方医学的冲击下,我们尚可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崇洋媚外,这也是因为我国国力衰微,那么,文化生产力也必定下降的结果。这就印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不仅中医,西医也有此种情况。中世纪人们认为砒霜能治病,后来当然是给予了否定。但近代真的发现,微量的砒霜可以抗癌。并不能说明我们现有的医学有误,只能说医学也是在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中医在非典时期难展拳脚,而到了更加严峻的新冠时期,被给予了机会,这才大放异彩。可见,中医学不是没有发展的机会,只是更加缺少展示的机会。
②何为中医人
2.1古时的中医人:“内卷”是自古以来的现象。古时的中医人优者世代为医,耳濡目染,达太医御医,接近中央,直抵皇极;而次者只好在乡邻设医馆,拯救一方生灵。而更普通一些的医家,就被叫做赤脚医生了。虽地位不同,但都行仁术而已。古代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此,很多有名的医家都是出生于知识分子或者这种家庭氛围的。古代的医家,并非人人都视金钱如粪土,但也都是颇具一番傲骨的。绝大部分的医家,都是读圣贤书而知礼节,守仁义而知廉耻的。他们有“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无伤也,是乃仁术”),尊重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其贵于人”),重义轻利的道德观(“杏林”的来源),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尊重同道的自我道德修养(《大医精诚》)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本草纲目》的撰写)。〔6〕
2.2现代的中医人:在现代中医人仍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满足时代和民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为人民的健康和社会主义生命力之旺盛而服务。如今,东西方之间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如长虹贯日,创建中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识生命和疾病的现象已成热点。〔7〕现代中医人可以说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更加任重而道远。在一部部中医经典印刷进入千家万户之中,万家灯火之下,中医才能焕发生机。中医来源于人民,自然在人民的传播中才可焕发生机。
③中医的坦途与坎途
3.1中医的坦途:中医学有诸多优点:①它的历史悠久,积累了诸多的实践经验,许多药性都是可考的。可以说,中医药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宝库。许多药物如黄连素,青蒿素都是由中医药本身提取的。更近的,比如新冠疫情中,就使用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药方,并对其加以修改,取得了喜人的疗效。②中医学是宽大中合的,内含中庸之道。既有一些老中医一生只守祖方,或只守一味药。又有人把药使用的出神入化,咱们中医人辨证论治的精神在其中闪耀。③相对于西医,其副作用较小,而且高效,例如老师说过的经脉注射,整整比西医高效百十倍,而且副作用小是人人皆知的。④中医具有预防保健的特殊功效,“上工治未病”,中医重视人体心理健康及人体亚健康状态,在此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此外,中医在内科,妇科等方面具有神奇的功效,针灸拔罐也是不可多得,在世界范围内名声显赫。
3.2中医的坎途:①中医学的理论是相当抽象,难以理解的。中医与巫同源,然后又受制于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无论是西方的古典,现代哲学,还是我国目前的官方哲学马哲,本质上都是对中医内含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表示质疑的。②中医药的炮制与来源存在着局限性。传统中医药,一方面面临着地道药材自身的供不应求,导致疗效下降,而且市面上药材的质量是难以控制的,另一方面,炮制的要求复杂,制药周期长,药物的运输和制作都成了一个难题。③中医自身也存在着不足,在外科和急症上难以有特效手段,对比西医短板大,且在擅长的领域,也可被西医替代。开的药方也极具主观性。④经过西医的冲击,其本身没有一个具体的理论核心。几千年,甚至对同一症状没有定论,缺少统一的言论,导致决定性的言论很少,难以分个对错高下。
3.3中医学及中医人的对策:①大力推广中医。看似人人皆知中医,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只是略知皮毛,并不理解中医的内涵。只有在人们脑中留下一个印象,人们才可能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学习中医知识,学习中医文化。否则,我们终将只是闭门造车。②努力推动中西医融合,中西医二者各有所长,切不可捧一踩一。我始终相信,中医可借西医骨,西医可借中医魂。有两者双向奔赴,医学才能有更加长足的发展。③推动中医标准化,产业化,创新化。例如,目前越来越多的中成药。我们还要推动中医产业化,将其中的经济价值深挖,提高中医药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中推动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提高社会主义现代人民的体质。采用一定的标准,以此来抑制劣药和庸医,同时,以西方的实验体现使用各种中医药的可行性。
④怎样做好中医人
4.1中医人要善于医术:善于医术是作为一个医者的技术要求。当然,善于医术与善于学术,是有天壤之别的。一个善于学术的人,也许并不善于医术。这是由中医的实践性所决定的。病人,并非全是由教科书上明写如此,而且可能我们在舌诊脉诊中,病人的运动饮食也给我们造成诸多假象。作为现代中医学生,也就是“科班出身”,我们一定要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在磨练中精进我们的医术。同样的,如果我们日常学习中,对中医的思想有不理解的地方,不如将自己代入古人,在学术方面,采用古代的哲学思想去思考,必大有裨益。“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身自误哉”〔8〕
4.2中医人要有医德:医德对于医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一个医生失去医德,纵使医术高超也终将变成学术的巨人,功德的矮子。我们一生是为了公众的健康,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失去了医德,也就失去了公德。我们对病人应当一概视之,“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9〕我们医生的本职即为治病救人。失去了这一天职,专心谋取财物,也必将影响我们的心态,进而影响我们对医术的求索。我们可以追求物质利益,但不可贪婪财物,有违纲常;我们可以追求荣誉,但不可追逐名利,错足千古。目前,我国对中医药进行了分离,体现了对医生的约束。有违医德都将招致锒铛入狱,使我们留下铁窗之泪。“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10〕
4.3中医人要建设自己:中医人本身也是医生,在现代,要想救更多的人,更好的救人,那就要有更多的要求了。例如,强健的体魄。俏皮的说,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老中医最厉害,但就怕你活不到那个年纪。在新冠疫情中,你在防护服中多坚守一会儿,也许就能拯救一个病人,为缓解防护服的紧张献一份力。其次,强健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不管到了何处,高情商,高服务态度的医生,在同行里绝对是鹤立鸡群,患者毕竟也是人,如果我们提高情商,在同行里,也将饱受欢迎。而在现代,许多医院都是“互联网+”的模式,如果一点知识不知,那么也将难以立足。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11〕
〈4〉结论: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国宝级的学科。今日,我华胥之国将对接世界,我们应当借着这股东风,努力的将中华中医文化传播出去。接过中医学的大旗,我们在修习医术的同时,要与时代接轨,做现代化的中医人,不能一味的守古或捧今;我们要中西医合一,仁心救世,做好医生的觉悟。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2〕【13】
<5>参考文献和注释:〔1〕“应届毕业生网”,《小论文格式》,所写有删改,非引用部分为原创
〔2〕《中国医学史》序章
〔3〕〔7〕均来自《中医基础理论》
〔4〕见于“百度百科”
〔5〕见于“知乎”
〔6〕见于“中医中药网”
〔8〕〔9〕〔10〕见于孙思邈《大医精诚》
〔11〕语出毛泽东主席及其讲话
〔12〕语出《横渠语录》中著名的“横渠四句”
〔13〕在word上显示为4206字,在“知到大雅相似度”为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