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材料

课程思政论文展示

返回

《千禧一代的中医情结》中医一班秦雨静

发布日期:2022-11-20 作者: 来源: 点击:

千禧一代的中医情结

摘要:大美中医源的底蕴和气度,托起了代代人的健壮与安康。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自信不断被强调,辩证思想深入国人心中,国人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中医学。中医这颗千年瑰宝焕发新彩,而千禧一代人对中医的情结有相似也有不同,从小经历让我对中医感兴趣,疫情让我对中医敬佩,一定的学习让我对中医未来结合国家发展有了初步认识。

关键词:结识、美丽、传承、发展、创新

正文:

一、“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

“景天”“雪见”“龙葵”“紫萱”这些药草名便是我与大美中医的初次相识。

仙剑奇侠传是我接触最早的一部仙侠剧,那里的人物性格极具特色。景天虽为普通平民,却活泼向上,热爱除恶扬善。雪见俏皮可爱,生命力极其顽强。龙葵娇小执着,给身边人带来温暖。看完这部剧,许多年后的机缘巧合之下,我才了解到这些人物的名与药草名都有一定的对应。景天,虽普通,但其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的功效极好。雪见其生长地方虽顽劣,但其自身的恒生命力强。而龙葵草则具有散瘀消肿,清热解毒功效,那一朵朵白色的小花,极其惹人怜爱。

出于好奇,我向父母要了一本《本草纲目》的简本来翻看。我见到了许多好听的药用的植物名字:风化硝、六和曲、六月雪、水安息、甘露子、古山龙、叶上珠、白头翁、白芥子、冬凌草、半夏曲、半枝莲······我发现这些植物不仅名美,其本身也是美丽十足,它们是取之于自然的,凝聚了天地之精气、宇宙之精华。

自然之美与文字之美的融汇,这种中国人的高雅情调让我不禁赞叹起中医的美。

二、“机缘句语无可录,要知芝岭居上饶”

“医者,仁术也,博爱之心也。”

医生这二字在我心中有画面是来自于我伯伯,并不是因为他是一名医生。相反,他是一名军人,一名已经逝去的军人,他早在我还未出生之前便离世了。在家里,很少有人提到过我的大伯伯,不是因为不想念,而是因为太过想念。记得幼年哄睡时,奶奶会将我拥入怀中,轻轻拍打着我的后背,小声喃喃道着我的大伯伯是一个英雄,他当兵是为了家里多划几亩的田,他是出任务为祖国牺牲的,是英勇的人。那时的奶奶总会不禁哽咽起来,我不明情况,只会傻愣愣地抬手将夹杂在皱纹中的眼泪抹去,再说上一句大伯伯真是一名英雄。

再后来,随着我大了,逢年过节前,奶奶总会将压在书架底的相册拿出来,很珍重地擦去上面的灰尘。翻开相册,那里面的人儿穿着一身军装,是极其硬朗挺拔的,奶奶握着我的手告诉我如果伯伯很讨他长官喜欢的,如果那次任务回去的话,他会去做医生的,做一名军医。奶奶说大伯伯的性格一定是个天生的医生,爱干净,儒雅并且善良认真。

医生吗?那时候我便记住了这个职业。

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医生这个职业是我从未想象过的,我是一个懒散的人,喜爱与文字美景打交道,我曾觉得肯定是坐不了办公室的,所以一定不会选那种苦读苦干的职业。我喜爱的日子是那种终日里和有趣的人儿聊聊故事,看看话本里动色的情节,无趣时写写字,学习一些中国传统技艺,类似于绣花儿啊、制瓷器啊、剪纸儿啊······这种。

不过有趣的是,或许是因着千禧一代的福利吧。我在哔哩哔哩上关注了一个up主,叫兔八哥。他在视频里讲述了他升学的故事,他上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那时候我才知道大学里会有中医专业。更了解了中医是深藏在神秘的东方国度,根植于古老的东方传说,拔苗在广阔无垠的东方土地上的。

又过了些日子,疫情爆发,全国上下陷入恐慌。虽然安徽省几乎没有几例疫病,可视频里刺耳的救护车声,尖叫的求救声,还是让我每看到疫情相关的视频都不禁泪流满面。后来,全球疫情爆发,家里给在美国的姑姑寄了中医药过去。再在网上看到中医药在防疫疫情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我心里不禁涌起青睐和骄傲之情。

再加上我个人可以说是个中西古今合璧的人,热爱现代化的发展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喜欢坐在高铁飞机极速到达的感觉,也喜欢马儿船儿上慢慢晃悠的感觉。

于是,报志愿的时候,我在最后一个志愿选择了中医学。那时虽没有想到会滑到最后一个志愿,但机缘巧合下还是来了安徽中医药大学。报考时我没考虑任何住宿,但却从未想到安中医出乎了我的意料。这个学校干净,上进,有着许多一本学校没有的奋进氛围。我虽不信佛,但我信缘分和福分,我觉得我是个有福之人,那么学中医,我想这便是最好的缘分。

四、“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学了中医之后,我便不断思索古今发展,听看大家对中医的看法,更加明白中医的诗和远方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便是吸取事物中最优秀最有用的部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等等,却能一次次地转危为安,人口基数不断攀升、文明不断延续。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首当其冲地作出了突出贡献。记得过去与现在每一次与疫情这个厉鬼的搏斗中,我们的医者勤勉地从《温疫论》《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中总结出了历史长河中中医抗击疫病的经验,不断创新出来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疫病的方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抗击疫情的战斗里,中医介入诊疗,及时有效推广了方药和中成药,使治愈率大大提高了,病亡率大大降低了。正因此,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中医药缺位是万万不能发生的,要更加努力地从过去中吸取精华。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去其糟粕,便可以说是丢弃掉事物中糟糕,无用的东西。而中医的糟粕便是例如鲁迅父亲当初接受“江湖”郎中的行医治疗,这种人美美举着“祖传秘方”的旗帜,向被病魔苦苦折磨的穷人们兜售那些号称能够治百病保长生的狗皮膏药,结果就是,许多人跟鲁迅的父亲一样,花了大钱受了巨罪,最后也没能被救治过来,反而加速了死亡。中医学是一门深奥难懂的学问,没有数十年的实践与积累是可能都无法入门的,有些人学一点皮毛就为了挣取金钱信口胡说,以“大师名医”横行,到处骗钱骗财,损害了中医的名誉。类似于这种打着中医旗帜的迷信糟粕和虚伪的中医人士,是必须被剔除的。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所谓鉴往才能知来,继承传统即古为今用,便是指批判地继承华夏里一切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我们要带着审查的眼神,考察的足迹,穿越千年,翻转时空,去用心感悟中医药的特殊时代价值。不断地去挖掘未知成果和传承各地已有的中医药精华,要加强对古典精华医籍的整册梳理和挖掘。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我们要潜心地向先辈学习,中医学中的一位大家,“万世医宗”张仲景自幼开始就立下了“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宏愿。后来成为一方的父母官,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留心百姓身上的各种疾病,同时注意民间方剂的搜集。而后他便开始认真学习梳理总结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并且参考实践收集了大量民间方剂,经过十几春秋的变换努力,他终于撰写完成了那本被美誉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我们的先人“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中医的诗和远方是暗藏在那些温暖柔心的“悬壶济世”故事中的。在经典书籍的潜心学习中我们才能品味到中医的奥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古为今用、继承传统虽然辛苦,但中医药文化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一定能淘尽泥沙得到更加闪闪发光的黄金美玉。

中医药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守正创新史。从春秋战国著出的《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开始,再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而后又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贯穿着中医文化,永远都是推动中医药源源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所谓“坐山吃空,立吃地陷”,中医药人不能一味地只会承古,而是需要发展创新。青蒿素的发明中便充满了守正创新的色彩。“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当时,那些对疟疾有疗效的提取物,要不是毒性剧烈、副作用强烈,就是治疗不彻底,会落下病根,这些提取物都不够理想。在前期大量文献查读的积累下,屠呦呦想到了青蒿,她受到了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创建了一种叫做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研究不断推进,屠呦呦的小组成功研制出了提取物结晶“青蒿素II”。为众人所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哟哟所做所为正如古诗中所言“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深扎的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发芽的价值。

总结: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我与中医的故事才刚刚展开,千禧一代与中医的序幕刚刚拉开。而我们中医的远方将永远充满诗意,永远承载着华夏古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