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中医门,做好中医人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黄帝内经》——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的诞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为一门专业的诊疗学科,中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虽说在进入现代后,由于历史遗留等的原因,其发展弘扬并没有达到预期,但在群众当中,依旧有着深厚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医人,我时常以中医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自豪。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就已经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等情况,作出了系统规范的论述,并首次提出了“治未病”的原则与方法,在当今社会看来,这仍是具有超前性的,对现代社会仍有着影响。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在各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在重大的疫情防治中展现其与众不同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在几次重大的疫情救治工作中, 譬如1956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禽流感,中医药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且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的优势。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期间,中医更是体现出来其对于疫病的独特作用。在西医无法应对新冠病毒的时候,中医凭借其独特的健康理念,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注重保持人体的抗病能力,调节人体的内部平衡,在中西医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缩短病程、缓解症状、降低严重转化率和死亡率等一系列突出成果,突出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并治”的特色优势。中医学深刻总结了气候、环境、人类和病菌的相互作用,这是流行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关键因素。西医以“病原体”为主,中医以“人为”因素作为防治传染病的主要发力点。同时,通过对气候和环境的观察,可以了解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其次,它特别强调,增强人体的正气是预防流行病的关键。所谓“正气在身,邪不能行”。通过提高人类免疫力,我们可以建造一座健康大坝来抗击疫病。同时,中医较早地认识到疫情病因学的特殊性,提出要积极“避其毒气”,探索多种防护方法和方剂。这种积淀,使中医药在当今新冠疫情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以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的方法,在全方位、全过程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如今,中医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们常说的上火,就是中医专业名词,它又被称为“热气”,从中医的理论解释,属于热证范畴,一般来讲与人体的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有关。而且病入膏肓、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良药苦口、沁人心脾等耳熟能详的成语,也均是从各类的中医故事中演化而来的。当代人类健康和现代医学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医药在当代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认识和深入审视。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其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论的生命科学理论、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和以“治未病”为指导的综合调理养生保健理论。中医药学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探索、应对当代面临的以非传染性慢性病等复杂疾病为主的健康挑战、实现医学模式的调整和转变等方面,将可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为之自豪。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苍生大医”孙思邈提出的医德规范。身为中医人的我正逐渐的向着这些医学大家的方向前进,我一直认为:从事中医,是一项高尚的工作。一方面,中医可以救死扶伤,从事中医可以帮助病人,助人为乐;另一方面,中医是道,从事中医是实践天地之道,是走在道上。顺道而行,是修行,修养身心,充实体魄。作为中医人,当把从事中医看作是助人为乐,是提升身心修养的需求。在从事中医的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心性,借助中医来证悟自身的价值,并通过中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专心从事中医,不离不弃,执着,忠诚,精益求精,且乐在其中,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作为中医人,应追求“工匠精神”,其实就是热爱中医,执着中医,并把中医学到极致,尽最大的努力提高临床疗效。既然选择了中医,那就做好中医,态度决定一切。作为中医人,对中医越是虔诚,越是执着,就越有收获,不但能提升中医素养,更能提升身心修养。
总之,从踏进中医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一个中医人,就应以认真地做好中医。不要抱怨,不要愤恨,不要好高骛远,把所有这些负面情绪都抛弃掉,只是定下心来,专心从事中医。踏进中医门,做好中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