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中医
自然,以其博大广袤的胸襟包容着这天地之间的千万变化。时间,岁月,四季,高山,峡谷,流水,生命……无不在更迭变迁中向前缓缓流淌。历史的长河波光里,总倒映着日月星辰的灿影,那些光辉似乎在岁月的昼夜中不曾变过,依旧甚至更加璀璨。古老的东方土地上,总归有意识的觉醒,他们在人世间建了渡口,造了木舟,要用思想划着木桨,驶出去一探“庐山的真面目”。终究是有所得的,不但识了“庐山”,还载了一船的星辉。
先人便是这般,怀着求真的善思,将灵魂交付,与自然对话。中医也便是这般,它是渡口,是木舟,是那些耀眼的星辉。它从自然中来,要将自然中生命的真谛与奥秘回馈给揭开其朦胧面纱的人类。
于是,我们今天来看大自然中的中医,便是一个返璞归真,追根溯源的过程。
对于中医,我们从不惮用“科学”来衡量,只是从道地来说,用“哲学”阐释似乎更能体现其中的韵味和真知。
(一)和合—中医于自然中和与顺应的哲学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千金要方•大医习业》)和合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这其中的“天”,是天道,亦是自然之意。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是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此,天人合一本是最原始的必然。然而当文字,制度,道德,国家……相继出现时,人类似乎被规划为社会的属性更为厚重,那自然本性的一面便渐渐淡化了。可先贤们是站在高楼上的,他们将眼光放的高远,能看到人类身上的藩篱,意识到解放人性,复归于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之于人体的重要意义。然而其中倡导的回归自然也并不是指绝对抛弃圣与智,完全地进入丛林之中,而是充分肯定天地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相互联系的大道。《易经》中说:“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可足以见得天,地,人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也便是以这般的“合”为基础,以调节人体,达到“和”之境地。
“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和合体现在防病和养生保健的原理中。顺应四时之变化,把握四时之特点是和合思维的具体实践。中医常说“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使得自己精神内守,身体强健。就是在诊断的方面,人的脉象,病因,部位等也会因四季变迁而有所不同,在治疗中若是医者能够考虑到四时的因素,自然也就能提供思路,提高疗效了。像是一些具有特色的“冬病夏治”等的治疗方法,也利用了这种原理,效果极其显著。“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和合态度的生动体现。如同作战之时,若是敌军过于强盛且兵临城下,直接打开城门拼个鱼死网破是绝不可取的,甚则会丢失整座城池。然而若是能够坚守,避免正面交锋,只是耗费敌军粮草,逐渐亏损其实力,那么胜利或许可指日而待。这是种“妥协”的思维,同敌军“妥协”,同疫毒“妥协”,然而妥协是暂时的,其目的是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和无效的抵抗与对方“和解”,从而缓和并解决现有之境况。从《内经》中的这句话来看,便是暂时躲避。应用于当下,便是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隔离防治的方案,其中的效果更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智慧,这亦是“和合”的智慧。
“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医学心语•论补法》)和合体现在药物的配伍原则中。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百草经》中便提出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理论。自然界中万千姿态,于五行相生相克,阴阳消长转化中归于平衡,“和合”便是用于尊重和维持平衡。之于如何维护,除了遵守“七情和合”外,还当有合理且巧妙的搭配,从而充分发挥药物疗效。以还尚处在封建时期的王国来看,必定要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来主持大局,坐高位,主统领,亦须有真知学识的人来加以辅佐,各项事物才能够处理得当。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义务决定了其权力的大小,也正是由于权力的限制才使得国度和平,百姓和乐。用药配伍也是这样的排兵布阵,其中的权力交由医者来定夺,看有无合适之选。这便是“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于其中的“和合”理论便体现在依据药物之性质和功效,取长补短,融合致和之中。
“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温病条辨•解儿难》)和合体现在医者的唯是精诚中。医者之性情处世须“和”,平和淡泊,谦和有度。就如同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的,即使是身着绮罗的贵妇人,即使是接连呈上的美酒佳肴,都不要留恋张望,一位好的医生的眼中脑中应只有还处在痛苦之中的病人。他教导我们,为医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这些其实都应该是人自然之中便都具有的怜悯之心,只是医者须得摆脱一些名利世俗,去追求更为淳朴纯粹的东西罢了。医者之致学运用须“合”,合乎情理,合之辨证。准确的说,这便是“精”的要义。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治人必定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更是要学会整合,综合所学,结合临床,辨证论治。此乃“和合”之于医者的指导意义,亦可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的座右铭。
(二)比类—中医对自然联想与探索的哲学
以自然比类,探寻生命的本原。中医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物质,而气的概念则来源于“云气说”。《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气,并不轻易可见,然而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云气、雾气、风气、冷暖之气,生活中的烟气、蒸气、水气和人体的呼吸之气等客观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逐渐产生了气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皆有气的认识。而同样采取这种观物取象比类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是精气学说中“精”的概念。自然界的水为地之经脉,土地之中的精华,是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了“精”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继续联想发散,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结合而成,也可以说是水凝聚而成的。《管子•水地》中便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以及“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也。”这些都是古人对天地自然及人类自身的反复观察、联想而探索出的结论。
以自然比类,阐释人之生理病理征象。以脏腑之肝胆为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脏为肝,在色为苍。”,以此说法的原因在于,肝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而木具有生发向上,喜调畅的特性,二者正好相对,所以古人取木类肝,归肝为苍色。《难经》中也提出“胆者谓青肠”,从表里脏腑相对,五行归属方面讲,也与其相符。我们所学的外感六淫之邪气也是取象比类的典型。就风邪来说,其与自然界之风似有同工之妙,轻扬开泄,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我们常在生活中看到台风之下,树木东歪西倒,随风摇摆。也能看到大火之中,火焰伴风吹随之状。反应于人体便可能是风火,肝风内动。而古人并不局限且满足于利用自然比类,他们更是将社会生活中的事物与医学进行联系。《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变提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仅只字,便将肝的作用与特点描述的淋漓尽致。此外,还有许多,这里便不多加赘述。
以自然比类,发掘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在我尚在学习的中基的课程中,此类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于宣肺利水的“提壶揭盖法”了。患者肺气宣降失常,导致尿闭。古人看到平放且严盖的水壶中并不能倒出水来,而提着壶把手,将壶侧提起,同时揭开盖子,平衡气压就能简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从中获取灵感,对水肿而癃闭的患者采取宣肺之法,果真灵验有效。这个道理也告诉我们“同气相求”,同属于自然界的事物总有共同相似之处,若是治疗时遭遇瓶颈,不妨回归原始,从生活自然的观察思考中汲取灵感。这亦是比类之法的魅力所在。
《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援物比类,化之冥冥”。由上述内容也可见得,比类之方法是联系自然和人类探索真理的桥梁,具有极为重要的思维和实践意义。
(三)本草—中医在自然时间与变化的哲学
如果说上文提到的和合和比类属于大自然中医里的抽象部分,更像是对待的态度和思维,那么本草可算得上是触之可及的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了。
记录篇《本草中国》中的一段话令我深受感触:“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古老的歌诀里,透露着时间赋予药材的千变万化,与时间的相处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万物皆与时沉淀,发酵,其后绽放。可谓是道出了本草与时间的哲学关系。
而在我看来,不论是本草和本草的相遇,还是本草和人的相遇,都是一种经历漫长时间,等待而来的生命间灵魂的碰撞、对话与交融。
本草遇见本草,是真性情的交谈。杜仲,长于湖南,剥树皮入药,补肝肾;牛膝,种于河南,挖草根入药,壮筋骨。因着“相须”的牵连,造就了一段别样的缘分,二者同行,相得益彰。然而有的药物也有个性相反的仇敌。人参,补气固脱;萝卜泻气寒凉。二者相遇,必定引发一场生死大战,最终两败俱伤。“七情和合”,这是本草间相处的哲学。
本草遇见人,是蜕变的转身。附子,因含有大量乌头碱的成分而具毒性,然而经过炮制加工后的制附子的毒性会大大降低。还有很多药物经过炮制后,其药效成分溶出率明显高于原药材,例如黄连。当然,在炮制过程中加入合适的辅料,也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例如甘草制黄连使黄连的抑菌效力提高,胆汁制天南星增强了天南星的镇静作用……“炮制”这是本草与人类相处的哲学。
在相处的哲学中,感悟自然的塑造,时间的打磨。代代勤劳朴实的中医药人,用所学回馈延续本草之命,以敬畏传递本草之情,凭专注与执着守护本草之魂。
不论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时代行进的河流如何迅疾,总归我们还在大自然中生存,生活,生长,总归我们还会受到日月星辰光辉的照耀。有的事物,只存在一时,被时间改变而消逝踪迹;有的事物,能够长久驻足,改变时间来发挥魅力。
中医便是一个能这般长久驻足的事物。而大自然中的中医则是“鞋子”,是“船桨”,是其不灭的根本所在。只有把握住根本,才谈得上开枝散叶;只有抓牢住基础,才谈得上发散创新。
我在大自然的中医中看到了文明的精粹,看到了文化的瑰宝。我打开“和合”,“比类”和“本草”的三扇窗户,看到了古人思想的灿烂花火,看到了世间平衡之中的千万变化,看到了自然之中的生灵绽放,更替……我在窗前大为震撼,预备着拿起名为“时代”的望远镜,一探细则;渴求着搬来名为“创新”的凳子,打开更多的窗!